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注:对中国蔑称)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注:沈阳)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

——朱德《实行对日抗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

 

(1)理由:维护日本和东亚的稳定,实现共同繁荣;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 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资本主义发展需求;转移民众视线,缓和国内矛盾。 (3)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4)启示: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国际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安全。 【解析】 试题(1)主要考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旨在考查在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理由”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即可得出“维护日本和东亚的稳定”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即可得出“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结论;第二小问“驳斥”可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真实目的及危害等角度思考作答。 (2)主要考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旨在考查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即可得出“既定国策”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即可得出“军国主义的膨胀”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生产力之不足......需开始新的战争”即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即可得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需要”的结论。 (3)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经济方面”可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政治方面”可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国际方面”可从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4)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23年,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革命的胜利经过了哪两次革命,分别完成了什么目标?

(3)材料三中图四、图五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

 

查看答案

据新华社对1972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查看答案

1954年3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A. “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B.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

C. 广大亚非国家排除西方干扰,独立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即将召开

 

查看答案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因此,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对外能行使国家主权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查看答案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此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实施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