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黄宗羲主张“工商皆为本”,这些思想本质上反映了
A.理学的官学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西学东渐兴起 D.儒学的哲学化
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郭守敬等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思是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由此可知,《授时历》
A.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B.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体现道家无为思想 D.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朱熹认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因此他编著《童蒙须知》《论语训蒙口义》,教导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在朱熹的影响下,南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理学塑造人的独立精神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理学思想世俗化生活化 D.理学思想思辨化哲学化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的理想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已发展完备。这表明
A.纸张是最佳的书写材料 B.汉字发展推动造纸术改进
C.汉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D.科技为艺术发展创造条件
自汉高祖刘邦后,汉代皇帝谥号依次为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谥号中“孝”体现出
A.嫡长子承袭的原则
B.事亲事君伦理道德
C.推行独尊儒术方略
D.宽厚待民仁政表范
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A. 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B. 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C. 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D. 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