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鲁迅在“五四”前后的杂文集《坟》中的文章,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

鲁迅在“五四”前后的杂文集《坟》中的文章,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1925年出版的《热风》的基本内容也是抨击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据此可知,鲁迅的杂文

A.蕴含民族独立的思想内涵 B.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

C.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体裁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B 【解析】 由材料“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抨击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可见鲁迅的杂文注意反思国民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独立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杂文始于鲁迅,故C不符合题意;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文学革命”的序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B.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C.是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 D.是国共合作实现的基础

 

查看答案

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康有为

A. 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

B.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 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查看答案

晚清知识界对“President”(总统)一词的翻译中,最流行的音译是“伯理玺天德”,也大量存在“反求诸己”而将其意译为“首领”“大酋”“尚书”“民主”等不下几十种。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知识界崇洋之风盛行

B. 西学东渐走向深入

C.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D. 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材料中的观点

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C.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 D.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热潮,涌现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梁廷柟的《海国四说》等一批史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B.开始开眼看世界

C.认识到中西的巨大差距 D.关注西方科技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