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1978-1993年间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表
注:“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中国出口商品比重与世界出口商品平均比重的比值。比值大于1,表示国际竞争力具有优势;比值小于1,则表示竞争力相对较弱。
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 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
C.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
1982—1986年,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经济改革的“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如下表),由此看出当时
时间 | 主要内容 |
1982年 | 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让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
1983年 | 放活农村工商业,农民获得了自主择业权 |
1984年 | 疏通流通渠道,农民获得了借助市场自由处置农产品的权利 |
1985年 | 取消了统购统销,农民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大 |
1986年 | 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农民有了更健全的平等发展权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开始改变
B. 统购统销增加农村活力
C. 农村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D. 改革的关键是放权让利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C.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
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下表是1953-1959年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
A.沿海地区成为大跃进运动的重灾区
B.内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沿海地区
C.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
D.国家重视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状况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此决定
A.是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
B.有利于“双百”方针贯彻执行
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
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