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
A.人类需要全球治理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下表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这反映出这时的世界经济
国家/集团 | 总部数量 | 国家/集团 | 总部数量 |
美国 | 179 | 瑞士 | 11 |
欧盟 | 148 | 中国 | 10 |
日本 | 107 | 澳大利亚 | 7 |
加拿大 | 12 | 巴西 | 3 |
韩国 | 12 | 其他 | 11 |
A. 区域集团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B. 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
D.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A. 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
B. 金砖国家崛起激励了发展中国家
C. 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
D. 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经济旧秩序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
A.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日趋尖锐 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的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瓦解 D.西欧的联合冲击国际经济格局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1978-1993年间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表
注:“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中国出口商品比重与世界出口商品平均比重的比值。比值大于1,表示国际竞争力具有优势;比值小于1,则表示竞争力相对较弱。
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 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
C.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