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得违背和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来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日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四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 1906年,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大理院与法部基于原先大理寺与刑部的班底,调整了内部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内部机构重组。改革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部院在权限划分上争拗不休。部院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从争权到相互协调、终于实现明确各自权限、分工合作的过程。清亡之前,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以司法独立原则为依归,部院自身转型的任务基本完成,部院之间也按照近代司法体制的要求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分工。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宜布取消将德国变成“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摩根索计划,取而代之的是“目的应该是恢复有效运作的全球经济,营造自由机构能够出现的政治和社会条件”的政策,这一政策
A.根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发展 B.客观上助推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C.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冷战”局面 D.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政治目标
从1789年大革命开始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的20多年间,法国政权走马灯式的更换以致宪法频繁更迭,宪法的形态也大起大落,这场热闹的制宪运动最后以阁剧式的结尾面告终材料主要说明法国
A.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 B.近代宪政思想尚未成熟
C.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 D.民主政治逐步发展完善
所密认为,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其原因是:第一,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得到提高;第二,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有关的直接劳动时间;第三,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斯密的理论
A.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传统重商主义政策 B.促进了专业技术工人经济地位的提高
C.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扩大生产的需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会组织改变了中世纪那种崇尚独处沉思和宜扬安贫禁欲的宗旨,介人到世俗生活中,对各种社会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这一转变说明
A.世俗权力大于宗教势力 B.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C.上帝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D.教会主动地应对社会变革
1979年,国家计委对原定的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调整,如下表
这一调整
A.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B.体现了经济思想的拨乱反正
C.受到了“两个凡是”的影响 D.实现了经济结构的稳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