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为国内消费进口了454.5万公担棉花、4842.1万磅亚麻和大麻。至1870年进口棉花增加到983.6万公担,羊毛增至1.71亿磅,亚麻和大麻增至590万磅。”英国工业品的市场也随之扩大了。“兰开夏棉织品的输出额从1843年的十四万一千磅增加至1854年的一百万磅。”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从而降低了英国工业品的价格,增强了其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试论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英国的本色棉布在中国的销售价格下降57%,五十年代末,它在天津市场上的售价,按尺码计算,虽然低于土布的1/3,但是按重量计算,同样宽的土布每码要高出洋布差不多87%。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天津的洋布价格甚至“仅有土布价格的一半”,但即便如此,也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购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织的土布”。
——摘编自《为继续打开中国市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商品在华销售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状况产生的原因。
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明确了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实行包干到户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95%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 农村改革需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生产责任制切合中国国情
C. 生产责任制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D. 包干到户促进了农业发展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A.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石油工业的发达
C. 蒸汽动力的应用
D. 电器的广泛使用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 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