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改良文字,使文字悉统于声音”的主张,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发起了切音字运动,强调“字话一律、文话相通”,以达到“中国虽大,犹如一家”的目的。这反映了当时
A.向西方学习进人了伦理层面 B.取消方言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C.文化传承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增强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各大洋行中任职买办的广东人远超半数。之后,经营丝业的外国商行雇佣了更多浙江人代替广东人;几乎所有外商银行的中国买办都来自江苏。这种变化反映了
A.江浙已取代广东的经济地位 B.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 D.江浙的人才优势远超广东
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
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 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
(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六匹骏马神情俊爽刚毅,姿态神武有力;(唐高宗)乾陵石刻的天马体态浑朴劲健,呈凌空翱翔之势;(唐高祖)献陵的石虎、(唐德宗)崇陵的石人石马,也都形体高大,雄健有力。这类作品
A.展现出统一国家的繁荣富强 B.说明了宗教雕刻艺术的高超
C.反映了帝陵礼制色彩的淡化 D.体现了大唐气象的豪迈阂放
魏晋时期,中央与地方官学的学术地位大大降低;非官方的私学、家学却因学术功底深厚,传承有续,成为世家子弟修习的主要途径。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社会失序 B.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C.下层士人迅速崛起 D.官府轻视对民众的教化
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 B.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
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 D.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