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天工开物》的各种解读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非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天工开物》的各种解读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非常重要的题目。那些奉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为圭臬的学者,力图在中国历史中找到可堪与欧洲对等的个案,找到欧洲的镜像。因此,在一些学者眼里,这本著作之存在,是中国人有志于工艺知识、技术和实用手段的一个有力证明。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宋应星之后没有学者沿着他的路数、用他开创的包罗万象的方法来了解工艺知识,这恰好足以说明中国人在思想层面上对实用事物和技术缺少兴趣;或者,他们将这本书看作一个文明的标志,而这文明中的发明和创造能力都正在趋于衰落。我在这里所做的,便是将《天工开物》重新归置到它原本所处的各种关联之中。(在我看来)宋应星对于“天工”和“开物”这两个语汇的使用,意在将自己的文字纳入一个更大的关联当中,而非简单地记录工艺过程。他相信,通过描写这十八个遴选出来的工艺领域,人们可以从中学到重要的宇宙规制(“天理”),了解这些规制能让世界进入“治”的状态中。

——《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围绕材料中关于《天工开物》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加以评析。(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示例一:《天工开物》证明古代中国人重视实用技术。 此观点错误。 《天工开物》表明宋应星重视工艺技术,但之后不再有后继制作,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导致轻视手工业的观念盛行;占主导的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对科技发展与推广的作用有限,明清时期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转型。 可见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制度等状况,都使得中国人轻视实用技术。 示例二:按照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的标准评价《天工开物》。 我赞成此观点。 近代西方科学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发生的,推动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明代中晚期,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同向出现了带有若干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即是明证,并影响了同时代的西方科学发展,所以《天工开物》已带有近代科学革命的特征。 所以应该将《天工开物》置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去认识和评价。 示例三:将《天工开物》置于明朝晚期的中国这一具体时空背景下进行评价。 此观点正确。 明朝晚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宋应星写作《天工开物》提供了社会条件。面对当时黑暗的政治,宋应星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希望通过写作《天工开物》,寻求“天理”,实现“修其治平”的政治理想,而不是致力于科学革命,把《天工开物》涉及的工艺领域与当时欧洲的科学革命进行类比是不恰当的。 因此,要准确理解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必须将其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进行分析和评价。 示例四:对《天工开物》存在多种认识。 这些认识都具有合理性。 《天工开物》尽管带有近代欧洲科学革命的某些特征,但其科技成果与研究方法总体上仍然是传统科技的典型代表,缺乏科学原理的探究和实验科学的突破,因而产生中国人“有志于”科技,或“缺少兴趣”、创造能力“趋于衰落”等认识。《天工开物》又是中国学者宋应星在程朱理学居于主导地位、心学影响扩大、晚明政治黑暗等时代背景下完成的著述,按当时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特定环境来看,《天工开物》代表了晚明士大夫对“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独特探索,而不是致力于科技革命的产物,因此对《天工开物》认识差异,源于评价标准的不同。 【解析】 论证:首先根据材料中“对《天工开物》的各种解读”,“奉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为圭臬的学者,力图在中国历史中找到可堪与欧洲对等的个案”,“是中国人有志于工艺知识、技术和实用手段的一个有力证明”,“文明中的发明和创造能力都正在趋于衰落”,“将《天工开物》重新归置到它原本所处的各种关联之中”,“人们可以从中学到重要的宇宙规制(‘天理’),了解这些规制能让世界进入‘治’的状态中” 等信息,可从关于《天工开物》的解读中,归纳出结合人们对《天工开物》存在多种认识、《天工开物》证明古代中国人重视实用技术、按照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的标准评价《天工开物》和将《天工开物》置于明朝晚期的中国这一具体时空背景下进行评价等观点,然后可根据所学知识,从中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加以评析,注意在论证过程中争取做到观点明确,提供相关史实,科学分析,论证充分,表述科学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政治制度中对于重大问题决策采取集议、廷议等“协商”形式。秦朝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协商。集议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主持,如果议题特别重要皇帝也会参加或主持。参加集议的人数根据议题牵涉面而定,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汉代设置了针对国家某项重大政策的“专题协商”会,如有关经济民生领域的盐铁专卖会议等。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的“决策一执行”机制,以宰相为代表的中枢辅政集团“协商”议事成为皇帝最终裁决的前提和基础。在明清两代,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

——据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材料二  1925年,褚辅成在善后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草案》,主张“罗致各派要人、各省主帅”共三十三人组成国务院,接受法律限制与人民监督,协商国是。由于段祺瑞临时政府将之视为“捣乱”,这一提案无疾而终。国民党早期提倡国民会议,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响应,而后来国民会议却沦为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先后创造了“三三制”、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三大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归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在国家治理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在民国政治生活中一再受挫的原因,并简述中国共产党推进协商民主所取得的成果。

 

 

查看答案

下表香港“精武”系列电影中虚构的民族英雄“陈真”形象,据表可知

A.时代变迁影响民众文化消费心理 B.“陈真”形象的艺术品位愈来愈高

C.影视作品提升了民众的历史素养 D.影视作品愈益重视还原历史真实

 

查看答案

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4.8%,1953年继续增长。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许多地方出现了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涨的情况,当年国家粮食收购计划有40亿斤未能完成,到1953年这一缺口更是高达87亿斤。这一现象的出现

A.暴露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偏差 B.加快了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

C.揭示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性 D.反映了国民经济形势的严峻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八路军印发的宣传画《为了谁》。该画旨在

A.坚定全国军民的反侵略意志 B.推动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C.瓦解日本军部与财阀的联盟 D.抨击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

 

查看答案

截至1927年6月,中共建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干事会、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党团、中华全国学生总会党团、中华全国济难总会党团、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等众多全国性党团组织。这些“党团”的建立

A.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B.孤立了国民党统治集团

C.扩大了中共政治影响 D.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