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 北伐战争的推动
B.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
毛泽东一生写了大量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词,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D.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茅盾在《林家铺子》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使小说人物对东洋货态度纠结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八国联军侵华
C.“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淞沪会战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了
A.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中国内政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D.中国完全被纳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