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C.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B. 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
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 “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母亲》 D. 《老人与海》
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
A. 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相同
B. 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C.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D.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