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直脍炙人口。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C.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不穿洋布,不用洋火,诚心用功,可以避刀剑,可以避枪炮”。 这些口号体现了( )
A.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尖锐 B.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 D.瓜分狂潮刺激农民反帝情绪高涨
1939年3月,国民党对国民进行总动员称:“唯忠与孝实中华民族立国之本”,昔日尽“忠”对象为君主,今日则为民族国家;今日行孝对象应由亲亲之义而推及于同国同族之相保。由此可见,国民党旨在
A.继承儒家思想抵制西方文化
B.提倡忠孝以巩固专制统治
C.利用传统道德激励民族精神
D.强调封建伦理维护社会秩序
抗日将领郑洞国回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这还是唯一的一次,并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次作战
A.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 保证了中国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 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C. 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D. 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