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既“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董仲舒因君权不受约束而深感不安,后期闭门著书立说,作品《士不遇赋》表达了其在“不遇”的境遇下坚守儒者本色。董仲舒“不遇”可以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C.时代大儒的顺势而为 D.天人感应思想的淡化
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偷偷的察看)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韩非子在此强调的是
A.人性恶前提下的君臣之道
B.推行改革变法的重重阻碍
C.加强中央集权的艰难过程
D.贵族政治体制的多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