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 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B. 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C. 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 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宋朝岳珂《愧郯录》卷九云:“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撮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检阅指考场检查》者,今充栋汗牛矣。建阳书籍。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这表明
A.政制变迁与技术变革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B.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的普及
C.宋代科举取士营私舞弊的问题非常严重 D.政府对出版业的严格管理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