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
(2)根据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辱”,分别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及各自的抗战路线,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为实现未来中华民族更伟大的复兴提出建议。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 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
B. 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
C.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
D. 抵抗西方侵略,推进中国近代化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写道:“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其中,“打到外线去”开始的标志是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个一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争取民主,实现和平
B.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新版教科书把原来的八年抗日战争修订为十四年抗日战争,其中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中共“三大”的召开
B. 遵义会议的召开
C. 八·七会议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