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政治人物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时间 | 封面人物 | 文字说明 |
1924年 | 吴佩孚 (图一) | 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封面的首个中国人出现了。他就是当时的军阀吴佩孚。1924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看来美国人也很关心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 |
1942年 | 蒋介石 (图二) |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图二是1942年6月蒋介石第三次上《时代周刊》。封面上蒋介石意气风发,美国人中立的几年还是等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而被迫参战,多了一个实力强大的盟友,蒋介石心里乐开了花。 |
1950年 | 毛泽东 (图三) | 图三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泽东。图片基调为红,蝗虫是美国对中国人的蔑视。内文如此描述:“4年前他还蹲在荒凉的西北延安的窑润里。而上周,他却住在北京的宫殿,……他的军队让世界上从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 |
1971年 | 周恩来 (图四) | 先后六次登上《时代周刊》,图四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当时中美关系正处解冻期,中美都看到了和平友好的希望,当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 |
1979年 | 邓小平 (图五) |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图五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时 代周刊》评为本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
——据人民网·国际专题《看走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等
从上述图文材料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以上人物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提出有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1500-2000万匹,到1840年增加到4500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纺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000万码骤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纺织业对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吏治”;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时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造,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
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某学者指出,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最终能够和平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苏领导人秘密达成了所谓“导弹交易”,即双方同意撤走各自部署在土耳其和古巴的导弹,并不是美国军事优势促使苏联做出让步。由此可见,当时
A.苏联政府率先进行了妥协退让 B.美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立场
C.美苏处于势均力敌的战略态势 D.美苏双方均可以威胁对方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段关于赤字的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深渊;3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4亿美元赤字将带来复兴”。据此可知,该经济学家意在强调,美国应
A.发挥重商主义的优势 B.展拓对外贸易空间
C.扩大干预经济的力度 D.严控货币发行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