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效的政府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永乐时期的“...

有效的政府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永乐时期的“海外开放”在学术界颇饮盛誉。“永乐开放”从时代本质来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其上层建筑要顽固地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当时奉诏泛海出洋招谕或赉赐海外诸国者甚众,然究其身份,几无一不是政府命官、朝廷内臣。朝廷诏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一般适合内河航运),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同时严厉打击海外华人武装贸易势力。当时海外诸国进贡的物品,数量相当稀少,“不过表诚敬而已”,而明政府的回赐物经济价值很高。

——摘编自孙光圻《论明永乐时期的“海外开放”》

材料二  1912年,北洋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14年,又对国内11家成绩较著的工厂给予奖励。工商部明确规定:“遇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针对机械制品西式货物输出外国者,免除一切厘金;对于机制面粉免征一切关税、常关税及内地厘金等。

——摘编自王玉灵《北洋政府经济立法及其实效分析》

材料三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统计(金额:亿元人民币)

年份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1990年

449

2.28%

1994年

8649

11.25%

1998年

14162

24.34%

2002年

33771

33.37%

2006年

99420

31.5%

2010年

191792

27.1%

 

——据《中国商务年鉴2013总第30期》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内涵,并概括“永乐开放”的政策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趋势出现的政策原因。

 

(1)上层建筑: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政策特征:官方垄断;禁止民间私自贸易;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的贸易)。 (2)措施:经济立法予以引导、规范;实行奖励制度;提高企业注册效率;减免税收。 (3)趋势:产值不断上升,比重先升后降。 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国家实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解析】 (1)“内涵”,依据材料一信息“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其上层建筑要顽固地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上层建筑”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指的是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政策特征”,依据材料一信息“然究其身份,几无一不是政府命官、朝廷内臣”得出:官方垄断;由材料“朝廷诏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一般适合内河航运),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同时严厉打击海外华人武装贸易势力”得出:禁止民间私自贸易;由材料“当时海外诸国进贡的物品,数量相当稀少,‘不过表诚敬而已’,而明政府的回赐物经济价值很高”得出:朝贡贸易。 (2)“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北洋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得出:经济立法予以引导、规范;由材料“1914年,又对国内11家成绩较著的工厂给予奖励”得出:实行奖励制度;由材料“遇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得出:提高企业注册效率;由材料“针对机械制品西式货物输出外国者,免除一切厘金;对于机制面粉免征一切关税、常关税及内地厘金等”概括得出:减免税收。 (3)“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1990—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 在不断上升,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政策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国家实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球通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

A.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B.消弭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51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C.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模式

D.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查看答案

经济学家托马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联邦政府此举意在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C.刺激农业扩大生产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