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 | 年数 | 乞休次数 | 年平均次数 |
洪武 | 35 | 0 | 0 |
正统 | 29 | 4 | 0.14 |
成化 | 23 | 103 | 4.48 |
隆庆 | 6 | 76 | 12.67 |
万历 | 48 | 893 | 18.60 |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 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 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C. 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 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A.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 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