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在改革中主张权力制约机制,设立国家最高权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在改革中主张权力制约机制,设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行使选举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媾和、处理财政等权力和负责祭祀等重大问题。设立公民大会常设机构——400人议事会,负责向大会提出议案;设立公民大会执行机构,即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监督法律的实施和决议的执行。公民大会、400人议事会、执政官、陪审法庭、长老院等任何机构,其权力都不能无限大,都不能受限制,各种权力的行使,都处于相互制约之中。

——摘编自孟祥玲《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中很少有三权配合的内容,任何一个权力主体要行使自己的权力,都必须以其他权力主体的协作为前提,因而一旦其他权力主体不愿与之合作,就会出现僵局。如1831年,当最高法院通过对案件审理要求总统保护一个印第安人部落洛契部落的权利之时,在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拒不接受法院的审判理由,还声言:“约翰·马歇尔(最高法院大法官)已经作出了裁定,就让他去执行吧。”

——摘编自杜亚玲《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与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有何不同,并说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影响。

 

 

(1)特点:各种权力之间交叉而制约。 作用:维护了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有利于公民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2)不同:美国三权分立具有鲜明的权力划分;美国三权之间平等而相互独立、制衡。 影响:防范个人专权的出现;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证明了启蒙思想家政治构想的可行性;容易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或容易导致三部门间不协作状态的出现)。 【解析】 (l)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中各权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内容得出:各种权力之间交叉而制约。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监督等方面作答。 (2)第一小问“不同”,从美国三权分立对权力的明确划分和平行独立性角度得出:美国三权分立具有鲜明的权力划分;美国三权之间平等而相互独立、制衡。第二小问“主要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防范个人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等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项目

唐代

宋代

 

政治

门阀贵族掌握政权,皇帝本身也作为门阀的一员执政。皇帝取得专制权力源自自身能力和权威

门阀没落,皇帝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臣下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授予。皇帝依靠制度专制,平庸的帝王也能维持专制权力

三省长官能与皇帝抗争,一定程度制衡皇权

宰相完全沦为秘书官,不能批驳皇帝。即使出现权相,也只能对臣下弄权,不能与皇帝抗衡

 

社会

封闭式婚姻,世家大族不与其他阶层结婚

开放式婚姻,不同阶层可以通婚

民间打官司较少,讼师不流行,有冲突多在家族内部调解,法律注重道德教化

社会民间打官司较多,司法更加成熟,注意保护个人权力,讼师流行

 

文化

学术界强调历史传承,学者主要精力用来对古代经典进行注释,一般不敢怀疑经典,研究方向是文字的训诂

疑古之风大盛,重新解释经典,学者以阐发经义为主

盛行壁画,金碧辉煌,造价高昂,内容以叙事为主

流行屏风、卷轴、印章,风格清雅,内容多为作者个人情趣的表达

经济

货币使用较少,瓷器产量很低,主要供应上层

空前活跃的货币流通,除了铜钱,纸币和银的使用也有增加。丝织品和瓷器大量流入民间

城市管控较严,市镇不够发达

交通便利,城市商业自由发展,出现大量商业市镇

 

上表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对唐朝和宋朝历史差异性所列的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具体指称对象发生变化。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选举概念起初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刊印的各种报刊、书籍,其中一些介绍西方人文风情、政治选举或者民主制度的资料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构成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中的西方民主政治知识主要来源。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蕴含深刻的文化喻义,与近代中西、中日间文化权势转移的大趋势相关联。

——摘自刘斌《近代“选举”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以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 经济全球化加速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两极格局的瓦解

 

查看答案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查看答案

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的理念。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世界崛起多个巨大经济体 D.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