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A.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B.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C.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D.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 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 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C. 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 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评价“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1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B.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 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 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 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