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
A.源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认可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1952年10月,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说,中国的私人工业都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它们的成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这一时期私人工业对国家的依赖 ( )
A.体现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B.为和平改造私营工商业准备了条件
C.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说明国家完全控制了私人工业生产
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相关的是
A. 南昌起义
B. 挺进大别山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