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材料旨在说明
A. 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成为共识
B. 推进合作共赢成为共识
C. 关注非传统安全成为共识
D. 建立政治同盟成为共识
1970年初期,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中国核设施悄悄搬迁到西藏某地,而旧基地则伪装成很逼真的原子弹设施。此举是由于
A. 中国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B. 两极对峙的局势趋于紧张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中国国家安全遭遇新挑战
下表是1960—1962年中国基本建设规模变化表
年份 | 投资金额 | 施工项目 | 积累率 |
1960年 | 384亿元 | 8.2万个 | 39.6% |
1962年 | 56亿元 | 2.5万个 | 10.4% |
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A.重大建设项目停滞
B.投资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
C.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
A.源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认可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