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发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光绪新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发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光绪新政的重要议案之一,凡九章,一百一十二条,其中第一章的自治范围一节下,罗列了作为自治行为交给民间办理的各种事业:

一、学务:中小学堂、蒙养院、教育会、劝学所、宣讲所、图书馆、阅报社等;

二、卫生:清洁道路、顯除污移、施医药局、医院、医学堂、公园、戒烟会等;

三、道路工程:改正道路、修塔道路,建筑桥梁、政遇沟梁、建筑公用房屋、路灯等;

四、农工商务:改良种植牧蓄及渔业、工艺厂、工业学堂、劝工厂、改良工艺、整理商业、开设市场、防护青苗、筹办水利、整理回地等;

五、善举:教贫事业、恤婪、保节、育婴、施衣、放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又家、保存古进等;

六、公共营业:电车、电灯、自来水等。

一一沟口雄三《中国的历史脉动》

(1)根据材料,概括此章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议案得以出台的历史背景。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以各省独立的形态实现的。根据材料结合晚清相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1)特点:以公共事业为主;内容具体详尽,范围广;顺应近代化趋势,切实可行。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士绅阶层的壮大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启蒙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允许地方自治;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2)观点正确:①19世纪中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允许地方编练团练,汉族督抚权力膨胀,削弱清廷中央集权;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东南互保,拒不执行中央的命令,中央权威进一步遭到削弱;③清末新政期间各省咨议局的设置,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④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光复,最终以各省独立的方式瓦解了清朝的统治。 观点片面:①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是由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自19世纪末以来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的总和,是近代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绝不仅仅是地方各省的独立,所以观点片面。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由材料看,自治的范围涉及到了学务、公共卫生事业、道路工程、农工商务、善举和公共营业等各方面的事务,可以归纳出这些自治事务以公共事业为主;每一项下面又分了很多具体的内容,所以其内容具体详尽,范围广;这些事务应该都是有利于近代化的,故特点之一是顺应近代化趋势,切实可行。 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可以知道这些议案出台于1908年,根据所学1908年之前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以及清政府自身、对外关系等几个角度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士绅阶层的壮大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思想上,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外关系角度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启蒙思想的传播;清政府自身来看,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治。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认为观点正确,也可以判断观点不完全正确。关键不是判断观点正确与否,关键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如果考生认为观点正确,那么要结合辛亥革命前地方势力增强、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和辛亥革命中地方各省独立的表现来论证即可。如果考生认为观点不完全正确或者说片面的话,则需要从辛亥革命的目的、结果以及影响是对全国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财政管理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分灶吃饭”。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7—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包干制”。在1985年针对地方增收积极性下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困难局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具体包干方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等。财政包干制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来制订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然而,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地方在与中央的财政博弈中,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获取自身利益,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在财政包干体制下,税收优惠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税收调节功能弱和产能过剩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突出。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财政包干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分税制在提高中央政府财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地方政府原有的行为模式。首先,税权划分增强了中央的财政集中度,扭转了中央财政困难局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显著调动了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其次,使地方政府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并通过辖区间的经济竞争来推动经济增长等,但是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足。

——摘编自吕冰洋台航《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发挥两个积极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财政包干体制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财政改革的启示。

 

 

查看答案

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 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 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 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查看答案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

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系

伙伴关系

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

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

 

 

A.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实行“一边倒”战略

 

查看答案

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B.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D. 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