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外贸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近代以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从雏形到最...

对外贸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近代以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从雏形到最终形成,极大促进了世界各地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纵观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是限制、防范多于鼓励、支持。早期的朝贡贸易偏重政治利益。中期以后,外国货品免税政策虽然改为按比例征税,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由于不堪滋扰,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已不受限制,基本是往来自由,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朝末年,口岸的执法官员在贸易过程中恣意抽税,对中外贸易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开放也只是在禁而不止的情况下采取的被迫措施,并且限制颇多,根本谈不上支持和鼓励。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马尼拉(菲律宾)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 -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西班牙人致力发展对中国的贸易,(中国商人先把商品卖到马尼拉)他们把中国商品从菲律宾运往墨西哥。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中国的生丝、绸缎,它们质量精美、价格低廉。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业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成为墨西哥工厂的原料,遍销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深受欢迎。……18世纪,垄断性的大帆船贸易走向衰落,1815年西班牙国王废除此项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外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明朝对外贸易相比,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外贸易的意义。

 

(1)特征:朝贡贸易发达;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背景:自然经济为主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天朝上国观念浓厚;重农抑商政策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薄来厚往”的朝贡体系;海防松弛,倭寇骚扰的加剧;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等。 (2)不同:目的上,以盈利的商业目的为主;政策上,推行重商主义,促进鼓励为主;时间上,较为长久,具有稳定性。 (3)意义: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文化交流。 【解析】 (1)特征:由材料“早期的朝贡贸易偏重政治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尽管对民间的贸易活动有诸多限制,但朝贡贸易发达;由材料“中期以后……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可归纳为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 背景:由材料“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由于不堪滋扰,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可知,海防松弛,倭寇骚扰的加剧导致了对外政策的趋于保守;结合所学可从内外两种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对内角度又可细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展开分析;政治上,主要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由此才能支撑起“薄来厚往”的朝贡体系;经济上,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对外贸易在诸多限制之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思想上,明朝时期中国天朝上国观念浓厚,这也是限制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之一;对外层面,明朝时期,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侵占了中国的台湾、澳门等地,故引起统治者的警觉,由此也促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保守性。 (2)不同:由材料“西班牙人致力发展对中国的贸易,(中国商人先把商品卖到马尼拉)他们把中国商品从菲律宾运往墨西哥”可知,西班牙人贩卖的是商品,这说明他们在目的上,以盈利的商业目的为主;由材料“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业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可知,政府在政策执行上上,推行重商主义,以促进鼓励为主;由材料马尼拉(菲律宾)大帆船贸易的起始时间“1565 -1815年”可知,其时间上较为长久,具有稳定性。 (3)意义: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入手分析。经济上,对外贸易可以有效地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地区间取长补短,既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可以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文化上,商品既是具体的物品,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外贸易可以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伊恩·布雷默指出,在这个充满不测事件的世界中,由谁来主导就很重要。但是2016年间……世界正处在“零国集团”(G- zero)时代:在这个时代,谁也没有能力使棋盘上形成力量平衡的格局。材料旨在强调

A.世界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经济全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

C.美国已丧失对世界的控制权 D.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勃列日涅夫在位的18年是苏联历史中最稳定的时期,在当今对其的评价中,有人持“肯定论”,也有人持“否定论”。但是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认为这是苏联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由此可知,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A.史学界争议很大 B.阶级立场不同

C.难以统一标准 D.日趋全面客观

 

查看答案

通过观察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 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

C.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

 

查看答案

1920年6月,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访问俄国后,在报告中写道:农民赞成革命,而现在苏维埃政府又是革命的代表。他们也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工党全力支持俄国新政权 B.苏维埃政府缺乏群众基础

C.农民为政权巩固做出了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刻不容缓

 

查看答案

德皇威廉一世因其行宫前一破旧磨坊有碍观瞻,与磨坊主商议将其拆除并予以补偿,但遭拒绝,遂派人强行拆之。磨坊主不服起诉至法院,法院以侵犯财产权为由判决皇帝恢复磨坊原状并赔偿其损失,威廉皇帝履行判决。后此磨坊成为德国宪政的一个标志。由此可知此时

A.德皇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B.德国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 D.遵守法律成为社会的共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