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沃勒斯坦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这说明
A.苏联解体并非美国所愿意看到
B.美国失去了推行霸权的原动力
C.世界政治格局影响着国际形势
D.苏联对一些国家的约束很重要
巴黎公社曾经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这一做法( )
A.开经济国有化政策的先河
B.是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尝试
C.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继承
美国1787年宪法曾规定,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但其结果可能造成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于是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由此可见,这一改革
A. 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
B. 践行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
D. 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
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与这一理论相符合的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城市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
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