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 的正当性,绝不能见利忘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 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材料表明
A.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己被颠覆 B.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
C.培养道德自觉否定个人利益 D.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于书院教育
《隋书・倭国传》中记载:“上遣文林郎裴世清使于倭国,度百济(今朝鲜半岛南端), 行至竹岛……又东至秦土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今台湾),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皆附庸于倭。”可见隋朝时
A.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官方联系 B.中日官方交流加强
C.日本对外扩张势头己经显现 D.指南针己广泛使用
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 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塞
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
西周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基础上加以补充,创造了“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司法事务的理论指导。这种“礼”、“刑”共用的法 律模式说明
A.儒学思想影响商周法律制定 B.天人感应学说融入西周法制
C.中国古代法制注重德法并重 D.中国古代社会法制体系完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这一个世纪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极端动荡的国内外形势下缓慢地展开的。在前半个世纪中,前30年在维护旧体制的前提下搞了一点现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效甚微;在后20年旧体制逐步崩溃,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小高潮,变化和进步远远超过了前30年。在后半个世纪中,现代化是在半边缘化和革命化同步加深的形势下进行的。整个体制的重组和更新进行得很不顺利,但其中前3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比前半个世纪有显著的进步。只是在最后10来年时间战争打断了现代化进程,才导致了断裂性的大震荡与经济增长的倒退。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所提及的某一个时段并进行解读。(要求:解读时注意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即所谓的“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读书杂志》3卷7期设“统制经济特辑”,《申报》于1932年1月25日开始在“专论”一栏中连载了数篇《苏联论》。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30年初,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十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援助做准备。同时期,在全国范围也兴起一股“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习了俄语就可以直接接触苏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到1952年底,中国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改编自孙璐的《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知识界兴起“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热”的变化。并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