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

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

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宜战权

D.是管理边各少数民族的机构

 

A 【解析】 根据题干“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起源于唐代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而得名,同时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藏区和全国宗教的中央机构,故A项符合题意;宣政院没有宣战权,不管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且人员设置和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关系,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分散相权的需要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中央对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均设属国以处之,其最高军政长官为属国都尉。同时,中央还派出临时性武官“持节都护”,地位相当于内地的太守,构成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持节都护”的设立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易形成军政合一的割据势力

 

查看答案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皇帝制代替郡县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查看答案

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九州”的出现说明

A.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

C.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葆祯是近代中国海防建设的重要人物,也是洋务派要员之一,任两江总督兼主持南洋海防的南洋大臣要职。沈葆祯守住台湾后,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提出了三项改革:废除严禁内地人民渡台的旧例;废除严禁台民私入“番界”的旧例;废除严格限制“铸户”、严禁私开私贩铁斤及严禁竹竿出口的旧例。1683年台湾归附后,清廷虽设置一府三县行政机构,但以总兵官、副将等军事官员管理台湾事务。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沈葆祯受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他会同福建布政使上《请移驻巡抚折》,提出:台湾官制“宜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而后一举而数善备”。他认为,移驻福建巡抚入台, 能够“统属文武,权归一尊”;“有事可以立断”,“以专责成,以经久远”。可以说,沈葆祯移驻福建巡抚入台的提议为中法战争后促成台湾的正式建省奠定了基本思路。

——摘编自黄顺力《晚清海塞防之议与台湾海防地位的衍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葆祯治理台湾思想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沈葆祯对治理台湾所做的贡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