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在将査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之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该历史现象反映出英国
A.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
B.资产阶级无法战胜封建势力
C.制度创新的曲折与艰难
D.议会对国王的态度根本转变
公元前242年,罗马任命第二执政官负责检查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双方都是非罗马人的诉讼案。检查中发现,他们的某些法律虽然可以适用于这些案件,但常常还需要特殊规定。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已经过时
B.外邦人受公民法保护
C.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D.罗马法需要适时革新
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时摆脱了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希腊城邦逐渐成为一种国家的形态,具有“公民集体”、公民”的含义。城邦是独立自主的小国,派生出希腊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城邦强调的是公民的集体治权,从而出现了关心个人权利与民主的政治生态。这说明古代雅典
A.培养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B.形成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模式
C.古希腊公民追求公平与正义
D.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677年,康熙帝在皇宫内乾清门右阶下设置了南书房,在翰林院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入值者除陪伴皇帝赋诗填词、写字作画外,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这种做法
A.导致了清朝中枢机构的臃肿
B.有利于皇权的充分发挥
C.有利于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
D.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
B.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
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
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
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
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宜战权
D.是管理边各少数民族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