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
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 B.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
C.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 D.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
北朝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仅仅“得卖其盈”,“买所不足”;到唐朝时,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这一变化
A.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稳固了自耕农经济
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曾指出:“盖汉儒之与方士,不可分矣。其所以然之故,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由此可知,两汉时期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学说实现了宗教化 B.汉朝强化神权政治
C.道教建立影响逐渐增强 D.与汉代儒学相适应
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
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
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
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
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
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
《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 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
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 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