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因素:民心。(1分) 主张:仁政(或民贵君轻、重民)。(1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1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2分) 变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关键:薄敛节俭(或反对暴政,主张节俭)。(2分)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4)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1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解析】 (1)天下得失在于是否“得民”,是否得民在于是否“得民心”;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2)结合材料叙述和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材料二的主张是“天人感应”学说,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从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材料三阐述了“厚敛”的危害,而要求统治者“节用”,由此概括其认识;理学自南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4)上述材料都关注了民生;认识应从儒学变化的内外因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注重修养

B.强调等级

C.主张民主

D.关注人伦

 

查看答案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 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 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 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 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查看答案

“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

A. 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C. 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

D. 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

 

查看答案

《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中古黑暗时代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