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高转筒车的发明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据史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但西周中后期的一些青铜器,如卫益、五礼卫鼎、九年卫鼎等铭文上,却出现了反映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下列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关于周代的历史记载有误
B. 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
C. 青铜器的价值有待于考证
D. 土地国有只存在于西周前期
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
A. 强化血缘宗法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宗教信仰
D. 加强文化认同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A. 弱化神权的影响
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宗族观念的强化
D. 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1876年清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驻外使节是皇帝饮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卸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虽然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四,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情。
——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