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任用与管理,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呈现出理性行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强调发挥中央各官僚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宋代中枢部门的分立,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进行分工,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
材料二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中枢权力制衡方式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枢运行机制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官员管理机制蕴含的政治智慧。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该观点
A.反思洋务运动
B.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C.依然停留在器物层次
D.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自1840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据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这里的“原始动力”是指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救亡图存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
A.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B.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D.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