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不断加剧的土地兼并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竭力保护自己数量极少的田产,指望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的历史时期,稍遇天灾人祸,便倾家荡产。由此形成的以家庭或家族为自保单位的私田占有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即小土地分散式经营。这种小土地分散式经营,实质是将有限的土地置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从家庭或者家族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遂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4763件有关圈地运动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的耕地和公有地。而《公有地围圈法》的通过导致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需的能被雇佣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大量产生了。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摘编自郭娟芬《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英两国农业发展特点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两国农业特点差异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某种角度说,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国民收入骤降、国民财产损失巨大而形成的一种严重货币荒,人民群众购买力剧减、消费远远落后于生产,美国经济处于难以继续运转的僵化状态。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将美国经济从这种僵化状态中解救出来而制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放弃金本位制,实行有控制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刘绪胎《论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
材料二:国民政府30年代的币制改革十分必要,先前中国在货币流通上“每埠为一国,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之小国”。法币改革后,紊乱的货币被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的纸币所代替。法币改革后“直至战争爆发时止的二十个月内”,“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外汇率的稳定”,而外汇率的稳定又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当然,如不坚持法币,仍坚持白银本位币,中国将“没有坚持长期对日作战的力量”。
——摘编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货币政策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1994年底墨西哥的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美、日、西欧、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产生了影响。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使发达国家经济主权面临威胁
C.有利于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D.阻碍世界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呼声:戴高乐提倡“法国是法国人的法国”;尼克松阐述“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B.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发展
C.两极格局日益稳固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成
不是存在于本世纪(指20世纪)初的对汽车的需求创造了今天巨大的汽车制造业,而是制造廉价的T型“福特”牌汽车的能力刺激了现代社会对汽车的大量需求。这体现的是
A.“新边疆”政策 B.“伟大社会”纲领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 D.供给学派理论
《全球通史》中提到,1954年,美国引爆的那颗氢弹比投在广岛上的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大750倍。接下来,苏联也宣布自己掌握了氢弹的秘密。除去最狂热的冷战斗士,所有人都感觉到战争不再是国家政策的一个可行性工具。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核武器的威力利于减少战争威胁 B.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C.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D.冷战双方势均力敌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