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问题。一种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经济上,极大地减少了中国经济的存量,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政治上,使国民党集权变成了现实,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民在此后争取民主的成本和代价。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原来的现代化进程,但又使得新的现代化进程悄然开启。在政治制度方面,使进步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此独裁在与民主的较量中很难占到上风;在社会改造方面,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维形;经济方面,虽然战时经济体制变革带有明显的被迫性,但从客观上看都包含了现代化因素。

——摘编自虞和平《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示例一观点:日本侵华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评析:政治方面:日本在占领区内施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利用汉奸,扶植愧僵,对中国民众进行殖民统治;国民党在国统区则坚持一党独裁专制。这些政策使民众连最基本的权利都无法保障,使政治民主化遭受巨大冲击。 经济方面: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而国民党政府趁机扩大官僚资本的势力,这些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工业化受到冲击。思想方面:日本对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国民党则推行思想文化专制,这些不利于思想现代化的实现。总之,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示例二观点:抗日战争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评析:经济上:民族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国民政府出于战争的需要,侧重对经济的统一管理,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民主党派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推动民主化建设,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总之,抗日战争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示例答案并不唯一,仅供参考。) 【解析】 本题主要解题要求为提出观点,并能通过不同角度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逻辑清晰,能够史论结合。选择阻碍角度,侧重体现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破坏作用。选择推动角度,则要侧重抗战期间为现代化起推动作用的事件的论证。以推进现代化进程为例。从经济方面看,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国民政府出于战争的需要,侧重对经济的统一管理,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根据材料“进步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此独裁在与民主的较量中很难占到上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推动民主化建设,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最后得出结论,抗日战争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天皇就提出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并被作为国家意志由日本政府坚决地贯彻执行。1872年2月,日本废除了兵部省,设置了海军省和陆军省,从而使日本海军完全独立。为加大对海军的资金投入,日本皇室、文武官员以及普通国民都积极捐钱、购买公债。随着马汉著作的问世,海权观进一步理论化,日本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海权论者。他们的特点是把“马汉海权观”与日本的实际相结合、把海洋战略研究与海军战术研究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日本传统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

——摘编自张景泉《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

材料二 中国创建近代海军时,封建社会已走到尽头,清王朝也由盛而衰,经历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封建统治阶级只求保住发发可危的江山。中国海军没有建立近代的编制体制,也没有建立近代兵役制度。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中一直实行临时招兵制度,其既难保证兵员数量,更难保证质量。中国海军所用战术基本上停留在被西方早已抛弃的“横队撞角”战术阶段,所进行的战术训练内容也仍是以阵法变换为主,战术训练和军事理论严重滞后。这是中国近代海军虽拥有与日本海军差不多的武器装备,其战斗力大大低于日本海军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毕啸《近代中日海军创建对比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发展海军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滞后的原因和结局。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不断加剧的土地兼并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竭力保护自己数量极少的田产,指望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的历史时期,稍遇天灾人祸,便倾家荡产。由此形成的以家庭或家族为自保单位的私田占有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即小土地分散式经营。这种小土地分散式经营,实质是将有限的土地置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从家庭或者家族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遂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4763件有关圈地运动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的耕地和公有地。而《公有地围圈法》的通过导致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需的能被雇佣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大量产生了。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摘编自郭娟芬《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英两国农业发展特点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两国农业特点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某种角度说,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国民收入骤降、国民财产损失巨大而形成的一种严重货币荒,人民群众购买力剧减、消费远远落后于生产,美国经济处于难以继续运转的僵化状态。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将美国经济从这种僵化状态中解救出来而制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放弃金本位制,实行有控制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刘绪胎《论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

材料二:国民政府30年代的币制改革十分必要,先前中国在货币流通上“每埠为一国,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之小国”。法币改革后,紊乱的货币被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的纸币所代替。法币改革后“直至战争爆发时止的二十个月内”,“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外汇率的稳定”,而外汇率的稳定又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当然,如不坚持法币,仍坚持白银本位币,中国将“没有坚持长期对日作战的力量”。

——摘编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货币政策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1994年底墨西哥的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美、日、西欧、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产生了影响。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使发达国家经济主权面临威胁

C.有利于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D.阻碍世界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呼声:戴高乐提倡“法国是法国人的法国”;尼克松阐述“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B.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发展

C.两极格局日益稳固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