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改名为绛(顾炎武初名绛),号太炎,明白宣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孙中山则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说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A.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B.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思想
C.具备了近代民权意识
D.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你若同意上述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人文主义;存天理,去人欲
C.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信仰得救;致良知,有孝道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天下和谐的天下观
C.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D.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有学者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C.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下表为新闻出版界对武昌起义的部分记述。据此可以推知,辛亥革命
时间 | 内容 |
1911年10月12日 | 《民立报》设置“武昌革命大风暴”等专栏,跟踪报道革命进程。 |
1911年10月13日 | 《申报》刊登《武昌革命》等4篇报道,之后持续关注事态发展。 |
1911年11月 | 《中国革命史》专记此事,并载“国民对于此事莫不十分注意”。 |
1912年初 | 《辛亥革命始末记》出版,“辛亥革命”称谓约定俗成,一直沿用。 |
A. 拥有了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 促进了近代新闻出版业兴起
C. 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