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旧中国有句流传颇盛的俗语“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此价值观的确立与下列...

旧中国有句流传颇盛的俗语“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此价值观的确立与下列图片承载的文化信息最为相关的是

A.汉代讲学图

B.少林寺《三教合一碑》

C.青花一路连科纹盘

D.宋代古籍中的先圣朱子像

 

C 【解析】 由材料“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可知,读书排在像“命”“运”等先天因素之后,这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四个选项中C项体现的科举制最能体现这一点,故选C。 汉代尽管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选官标准是品德和才能,故A项并不是体现读书好处的最佳选项,排除;三教合一更多的是反映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的动摇,故与A项相比,B项更不可能是最佳选项,排除;D项体现的是对儒家先哲的崇敬,并未直接体现读书的好处,故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代文人曾做过一首字号诗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廉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应为

A.文人雅士 B.王公贵族 C.富商市民 D.小农百姓

 

查看答案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 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 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查看答案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三 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东西方各自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并试述雅典政治制度的发展基本历程。

(2)概括材料二中的古罗马法思想。综合材料二、三,比较汉朝的法治思想与古罗马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