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注人、民生是中外改革家和政治家都注重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记载说...

关注人、民生是中外改革家和政治家都注重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解的时代,黄宗羲把“君为主,天下为客”颠倒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他还说:“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欧洲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及其在近代新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黄宗羲和欧洲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1)变化: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由君主变成人民,从强调统治者敬民、重民、爱民到强调争取人的权利与自由。 近代发展:主张学习西方,倡导主权在民,实行民主选举,建立民主政体。同:都反对君主专制,肯定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异:黄宗羲推崇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欧洲启蒙思想提倡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肯定人权。 (2)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发展生产力。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 【解析】 (1)变化:根据“黄宗羲把‘君为主,天下为客’颠倒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由君主变成人民,根据“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得出从强调统治者敬民、重民、爱民到强调争取人的权利与自由。 近代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主张学习西方,倡导主权在民,建立民主政体。同: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得出都反对君主专制,肯定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异:根据“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得出黄宗羲推崇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根据“主权在民”“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得出欧洲启蒙思想提倡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肯定人权。 (2)背景:根据“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根据“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根据所学,还可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等角度分析解答。重点:根据“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得出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根据“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得出发展生产力。意义:根据“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得出巩固新生的政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

 

 

查看答案

如图1、图2两幅美术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A.细致地刻画人物所生活的社会

B.侧重展示作品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C.表现现实生活对人心态的深刻影响

D.体现形式的完美和线条的清晰

 

查看答案

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B.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C.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在经历失败的冬天后,成功的春天也到来了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查看答案

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查看答案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