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 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 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C.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
A.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
B.表达实业教国的紧迫性
C.动员国民参加民主革命
D.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中提到:近代流行过“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论调,他们借助《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提法,指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是核心,形而下的是辅助。持这种论调者的意图是
A.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倡导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 )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