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A 【解析】 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8年4月27日,蒋介石致电各战区:“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险。……诚恐我军各部久战之后不无精神驰缓贻误战局,即希该长官等严令所属共体斯旨,纵部队在残缺苦战中亦不得稍堕志气放弃任务,以致罪戾。”该电报说明蒋介石

A.由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

B.意识到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C.希望一鼓作气取得抗战的胜利

D.全面推行持久抗战的方针

 

查看答案

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

A. 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B.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 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D. 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日新月异,七十年辉煌灿烂。风云变幻、拨云见日的新中国外交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和壮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6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发展同西欧国家正常关系,抵制美国对我国的扼杀。这把我国对西欧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收到显著效果。戴高乐将军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世界,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这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

1972年我国同西德建交,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第二年西班牙同我国建交。至此,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蔡方柏《中欧关系70年》

材料三  “变”与“不变”是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

——张清敏《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国际背景。指出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六七十年代中国同西欧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特点。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 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