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向中央汇报:下一步“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以在徐蚌地区最为有利”。经中央批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进行了
A.徐州会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而且也标志着多年来已成为国民党作战特征的军事失误、管理失当和叛逃现象已达到顶峰。据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下列有关这一战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 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
B.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C. 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
D. 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015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战时土地政策大纲》,其中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规定:“奖励人民以土地呈献政府,并应没收汉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配于伤兵难民。”这主要说明
A.社会矛盾变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土地政策
B.为解决伤兵难民土地问题政府调整政策
C.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党±地政策的调整
D.国民政府致力于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