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遭受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或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了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