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A 【解析】 材料“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表明清朝仍在为近代化艰难努力,A正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辛亥革命的人才主要不是来源于科举考试,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04年科举考试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排除C;材料表明科举考试关注现实和传统儒学,和半殖民地无关,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B.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查看答案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茅海建说: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的官员。北京政府似乎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的变化。……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这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B.民国建立犹如王朝更替

C.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 D.儒家忠义观念荡然无存​

 

查看答案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