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
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 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D. 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B.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