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清廷以光绪帝名义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宣战,而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却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诏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据此可知
A. 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凸显 B. 清朝中央政府威权下降
C. 中央与地方开始出现分歧 D. 地方督抚缺乏民族精神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A. 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B. 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 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推动民族交流
C.促进农业发展
D.应对边疆危机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