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75年,西班牙人在福建首次接触中医和草药。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75年,西班牙人在福建首次接触中医和草药。由此,中国本草学成就通过传教士、医生、药剂师和外交官的书信、日记和游记以及邮包中捎带上的种子传向西方世界。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和医生则更多关注中医脉诊医术、“气血循环”理论和“脏腑”学说,并对中医文献选择性地介绍和翻译术语。随着科学革命的推进,欧洲医学界试图以近现代医学概念解读中医传统思维,无法接触、不可进入实验室体系的模糊知识使得“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渐成主流。20世纪后,欧洲中医研究回归典籍的翻译,希望给予有志于应用中国医学于临床实验的人士各种材料,使他们公平地比较东亚与西方医学传统。

——摘编自高晞《十五世纪以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材料二  中国人最初对西医存有相当的疑虑和抗拒心态,认为洋人有“三怪”,出现了“挖眼、剖心”等谣传,西医被蒙上了神秘、恐怖的色彩。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医的优势已被许多人认可,相信西医并求诊的人日趋增多。在传教士医生的宣传和引导下,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逐渐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19世纪90年代,西医在某些地方仍然遭到抵制,但总体上已在中国确立了稳固地位。20世纪初,随着教会医院和西医队伍的递增,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的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这时,有人开始倡导“改良中医学”。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国粹保存思潮和会通思潮的兴起,西医中出现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理论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废止中医”之论。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和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西传”的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人对于西医认识的变化,并说明“西医东渐”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1)内容:采集研究中医本草;介绍研究中医技术与理论;选择性翻译中医文献典籍;以近现代医学概念解读中医思维,对中医存在误解。 特点:传播载体以西方人士为主;有选择性地介绍和了解中医;从误解中医转向公平对待中医传统。 (2)对西医认识的变化:由疑虑抗拒到认可接收;由被动抵制到主动学习;由倡导西医、改良中医到批判否定中医理论。 积极作用:带来新的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国医学;促进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推动近代中国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对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对世界: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推动中西文明交融,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解析】 (1)内容:从材料一中“捎带上的种子传向西方世界”知本草的传播方式; “传教士和医生则更多关注中医脉诊医术、气血循环理论和脏腑学说”得出其重视理论和技术;“对中医文献选择性地介绍和翻译术语”归纳为传播文献;“试图以近现代医学概念解读中医传统思维,无法接触、不可进入实验室体系的模糊知识使得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渐成主流”明了其理解和印象。特点:“传教士、医生、药剂师和外交官的书信、日记和游记以及邮包中捎带上的种子传向西方世界”知其传播的主要渠道和人员;“更多关注中医脉诊医术”等知其兴趣和选择性;由“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渐成主流到“公平地比较东亚与西方医学传统”知其认知变化。 (2)对西医认识的变化:“最初对西医存有相当的疑虑和抗拒心态”到 “相信西医并求诊的人日趋增多”心态的变化;从抗拒到“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由倡导“改良中医学”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理论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废止中医”之论。关注层次中的动词,方便进行对比归纳。积极作用:从材料“相信西医并求诊的人日趋增多”知西医带来新的医学方法和知识;“讲究卫生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知其对大众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改造;由“教会医院和西医队伍的递增”知其对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推进;结合所学,从医学科技、思想文化、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归纳。 (3)对中国: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从丰富中华文化的发展到维护民族特色;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到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辩证分析文化来去的意义。 对世界:从文化“多样”和建设“和谐世界”、促进和平进步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刊的材料,据此可知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慢神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 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 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 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 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查看答案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时间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查看答案

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说:“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1971年,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后才出现的。”屠呦呦用自己发明的“中国神药”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上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屠呦呦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客观原因是

A. 中国青蒿分布广泛

B. 传统中医的助力

C. 屠呦呦的不懈追求

D. 非洲人民的信任

 

查看答案

1953—1957年,新中国实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短时间内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化

B. 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得到了解决

C. 我国教育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 教育改革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