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认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因此他编著《童蒙须知》《论语训蒙口义》,教导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在朱熹的影响下,南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理学塑造人的独立精神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理学思想世俗化生活化 D.理学思想思辨化哲学化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蒋介石委派财政部长孔祥熙参加会议。
以下内容为1944年7月6日孔祥熙致蒋介石密电。
重庆,委员长蒋:4493,密表,货币会议开幕五日,现在分组商议,距离具体程度有待此次集会,美国内部原不一致,国会及银行界尚抱怀疑或持反对,毛财长(美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因急于表现成效,勉强召开,罗(罗斯福)总统亦觉难有把握,于开幕演说词已经略能窥及。协定将来须经各国政府批准,意在应付国会,各国代表对自身希望甚大,而美舆论则认为美国担负太重,连日弟为此事力为毛氏说项,以减困难,惟会内情形各国希望分肥者多对基金摊额分配争持甚烈,苏则要求与英同等,英到支持法、印图占我国之第四席,现正分途运用,想无大碍,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须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对予将来若将(?)(原文缺失)之运用亦为争点之一,现正进行商讨中,对我国批评善意恶意皆有,均注意于军政用款不当及浪费致通货膨胀,对币制、物价之不安定概为忧虑,现正分途说明,情形尚佳。所幸我方此来人员均称干练,各方感想颇佳,国际环境不错。不论会议是否圆满成功,总期得一良好印象,以作将来国际会议基础。知注驰陈,弟熙叩。鱼(电报日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的背景及美、英各自的战略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该次会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分析以上“密电”的史料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75年,西班牙人在福建首次接触中医和草药。由此,中国本草学成就通过传教士、医生、药剂师和外交官的书信、日记和游记以及邮包中捎带上的种子传向西方世界。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和医生则更多关注中医脉诊医术、“气血循环”理论和“脏腑”学说,并对中医文献选择性地介绍和翻译术语。随着科学革命的推进,欧洲医学界试图以近现代医学概念解读中医传统思维,无法接触、不可进入实验室体系的模糊知识使得“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渐成主流。20世纪后,欧洲中医研究回归典籍的翻译,希望给予有志于应用中国医学于临床实验的人士各种材料,使他们公平地比较东亚与西方医学传统。
——摘编自高晞《十五世纪以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材料二 中国人最初对西医存有相当的疑虑和抗拒心态,认为洋人有“三怪”,出现了“挖眼、剖心”等谣传,西医被蒙上了神秘、恐怖的色彩。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医的优势已被许多人认可,相信西医并求诊的人日趋增多。在传教士医生的宣传和引导下,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逐渐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19世纪90年代,西医在某些地方仍然遭到抵制,但总体上已在中国确立了稳固地位。20世纪初,随着教会医院和西医队伍的递增,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的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这时,有人开始倡导“改良中医学”。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国粹保存思潮和会通思潮的兴起,西医中出现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理论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废止中医”之论。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和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西传”的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人对于西医认识的变化,并说明“西医东渐”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下表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刊的材料,据此可知
罪名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表决形式 | 程序 | 审判结果 |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方式 | 有罪票数 | 无罪票数 | 死刑票数 | 反对死刑票数 | |||
慢神和蛊惑青年 | 6000人 | 501人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281票 | 220票 | 361票 | 140票 |
A. 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 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 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 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