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 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 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D.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苏联政府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B. 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
C. 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 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 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D. 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