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这些建议
A. 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
B. 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C. 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D. 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进一步发展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2年7月,蒋经国在纪念其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
A.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B.两岸“三通”增进了民族情感
C.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 D.蒋经国“一个中国”情节深厚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