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1)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任) (3)地点:万隆。 方针:求同存异。 (4)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 (1)从材料“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从材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可以看出,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从材料“周恩来(1955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中可以看出,材料三的“会议”是指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查看答案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查看答案

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这些建议

A. 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

B. 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C. 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D. 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

 

查看答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进一步发展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查看答案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