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
B.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
D.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
第三表 执行
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拴住,但(镣铐)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六、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 T iber)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第八表 私犯
十、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之。
十五、正式搜查赃物时,搜查人应赤身光体仅以亚麻布围腰,双手捧一盘。凡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的,以现行盜窃罪论处;如以非正式方式搜出或在他处查获的,则处盗窃者三倍于赃物的罚金。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意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科举制从整体上影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学术长达一千年。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制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政治与社会背景。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的有哪些变化?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